「上完這堂課之後想給老師一些回饋,也因為最近在看一些書,對藝術哲理有些想法,想跟老師聊聊這個部分,還有請老師指教。
目前拍攝的紀錄裡都在步步實踐老師所教導的攝影精神,那七堂課是我攝影啟蒙中最為深刻的時光,每每想起總會感謝老師以不同的視覺語言剖析攝影概念,雖然課程上偶有艱難之處,但每當真正拿起相機按下快門後,那些視覺語言早已深根我心,在後續看見照片成品時總還是甚為驚豔自己得到居然有莫大成長!」 --- Image and Text by Hsu Chih, 2015 攝影的語言冬季班 #Emily老師真心話時間
「關於創作與教學的自我觀察」 Anna希望我寫一些關於開【攝影的語言】這門課的一些想法給有興趣但不知內容的未來的同學們。我想課綱開宗明義點出了課程的目的與核心,所以就不要重複自己說過的話,失去意義。我可以分享的是關於創作與教學的自我觀察。 創作者,特別是視覺藝術創作者,就像農夫。創作本身,像種田。所謂看,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在觀照與感知。跟隨移動的生命感應、吸納與撫觸;接取游離與流動的片段。我的工具就是我的身體。對我來說,沒有所謂的心物疑問;或者,曾經存在的那個疑問,在創作當中,form/matter對我來說已屬外圍問題而不再是核心危機。I am a body in the mind. 對創作的問題所擁有的清明時刻,在人生的比例上經常是少於混沌的時刻。但是留心觀照這一片混沌,會發現清明時刻是混沌在流轉中透出的一塊光線角度。在一個新的角度成形時,清明本身又夾雜著更多的混沌。留心這樣混沌,試著跟著流轉,有時會順暢地發現更多澄清的可能;更多時候,是發現更多新的混沌樣態。而能發現更多的混沌樣貌,同時意味著清明觀照的能力更加敏銳。 天還沒亮還沒走出大門的農夫,似乎就對今天作物的狀態有了預示。她的身體和心眼,全身的毛細孔都張開開承接大地和宇宙的呼吸;她的神經長得像作物的纖維,他們一同向下伸展抓地、往上承取光與露水。農夫的身體知道每個作物的存在樣態、好不好,需要什麼。唯一的差異是農人不能呼風喚雨。創作者也不是造物者,不能呼風喚雨;但創作者可以改變與調整自己,呼應並滿足作品內在的需求,成就一個有生命的實體。 當我們越走入創作的核心,我們會發現我們實際要面對的是自身作為一個創作者對價值與意義的真實了解:Who am I? What am I doing? Is this me? How can I be better? 這些人生的大哉問也許是促使某些人創作的開始。不論我們創作的理由是什麼,任何一名虔誠的創作者遲早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而且這是直接來自作品本身對我們丟出的問號:Who are you? What are you doing? What is your involvement? 我們可以有各種偉大的創作理念為支撐出發,可以有各種脈絡去詮釋我們的作品。然而只要我們稍稍羞於、迴避作品丟給我們的問號,那個洞就始終遺留在作品中、不得安息。作品本身內在的需求得不到解決,再偉大的創作理念也無法被完滿體現。徒留一張皮。 一個農夫可以聽別人怎麼說、怎麼種,也許還可以學完一套理論去種田。但更多時候,她是向天地學習,跟作物學,和田中生物與昆蟲學,像雜草學習…。在一片混沌中看到生物生存的道理,學習生命開展的可塑性,種得飽滿的果實。對我而言,學習視覺的語言,就是向創作的歷程中學習我體認世界的方式。在感知我的極限與不完整的同時,看出我能更深入探索的新的存在樣態。 領悟與啟蒙不會一蹴可及。每個人需要的時間與速度不盡相同。即使在課程結束時看不出自己跳躍般的進展,也不必焦慮。耐心和毅力,加上時間才能讓學習發酵成為個人的知識。教書最困難的便是不讓自己的喜好與品味蒙蔽了對學生作品的洞察。唯一的目的只在於幫同學看見哪裡是妳沒看到的?哪裡是你看見但沒看到的?作品中所透露出關於我們的知與不知是極端豐富的。 更多時候,我是在教導自己,在教學的同時思考創作上的問題,再回饋給同學 – 教學相長。即使同學們抱著上藝術欣賞課的心態來參加,如果我能因此為某人的生命打開一扇窗,對我也是一種鼓勵。(文 by 王慶蘋 Emily Wang) --
我們需要: 1 對影像創作、古典暗房有興趣者 2 時間可彈性配合者(每月基本工作時數11小時,時段為週五至週日2-4:30pm&4:30-7:30pm,排班制) 3 會基本英文對話者 (需用英文向外國人介紹工作室及展覽導覽) 4 打工換課時間最短為一年,短期勿試,第三季從10月開始 5 滿18歲以上在學學生、五六日可排班者優先面試 -- 在工作室你需要做的事: 1 接待walk in訪客 2 當期展覽導覽及工作室課程介紹 3 協助導師課前與課後準備 4 維持環境整潔 -- 我們提供: 1 小幫手可使用工作時數免費換抵工作室課程&暗房使用(以時薪$120累積換抵、ㄧ萬元以上課程可以8折價換課、外聘導師課程6折價換課) 2 工作時數不得折抵現金 -- 應徵資料: 1 履歷表與應徵原因100字內(一頁A4) 2 ㄧ年打工換課讀書計畫表,與選課目的與原因(一頁A4) 3 攝影作品10張、或提供個人作品網站 4 生活照兩張 -- 以上資料請合併成一份PDF或WORD文字檔寄至[email protected],信件標題「OOO應徵第三季小幫手」(OOO請填中文全名)。若有缺件一概不處理,任何問題請至粉絲團私訊詢問,或電洽 02-88661982 Onfoto Studio Lomography Taiwan X ONFOTO STUDIO 聯名攝影比賽開跑!
--- 生命裡,往往都會出現一些讓我們始料不及的事情。拍照亦如是。你試過為自己所拍下的成像感到驚喜嗎?現在機會就來了! Lomography Taiwan 聯同 ONFOTO STUDIO 舉辦了一個名為「意料之外」的攝影比賽,希望大家能夠抱著探險、創新的精神,拍下不一樣的相片! --- 參加方法 1. 登入 Lomography 上載相片 (請登入Lomo官網) 2. 或上傳相片到 Instagram , 帳戶需設定為公開,追蹤 ONFOTO STUDIO 及 Lomography Taiwan ,然後在 tag 加入 @onfotostudio @lomographytaiwan #outofexpectation --- 注意事項 *截止日期:2016 年 9 月 25 日(晚上 11 時 59 分) *是次比賽全球公開投稿,惟獎品只適用於台灣參賽者 *所有由底片相機拍攝的作品均可提交到此比賽 *每人可呈交多於一張作品 活動網址: https://www.lomography.tw/magazine/323036-lomography-onfoto-studio-out-of-expectation-competition-tw Photoshop 數位暗房與色彩管理是一門讓大家了解並且親自體驗數位暗房流程的課程。
進入數位時代之後,觀看照片的方法也由過去的紙本變成了各種大大小小的螢幕,越來越少人有機會將照片輸出成實體照片。但少了將照片印出來這個過程,攝影好像就缺少了什麼,因此,我們希望利用這個課程讓大家動手體驗“印照片”的樂趣,體驗與傳統暗房不同的數位暗房。 在課程裡,會先讓大家了解為什麼同一張照片在不同設備上所呈現的效果會不同,之後會將大家的螢幕做一次基本的校正,減少螢幕之間顯色的差距,透過這個過程也會告訴大家什麼是色彩空間,不同的色彩空間對於照片顏色的呈現到底有什麼影響?最後,我們會利用Photoshop讓大家動手調整自己的照片,輸出與螢幕呈現效果接近的數位微噴照片。(Photo and text by Richard Hsiao) 「從攝影的語言畢業了,在最後一堂課的280公車上,不自覺回想起這段時間,在拍攝上經歷矛盾和空白。矛盾是來自於在攝影本質的課程上,每一張作品轉譯出拍攝者豐富的情緒和內涵,而每一次評圖,就是展現自己的意見角度和情感;而攝影語言,卻是要我們暫時除去過多豐富的情緒。 確實,一貫的創作思考是來自自身的情緒詮釋,所以這樣的要求讓我一夕空白。但在逐漸熟悉Emily的微哲學式語言之後,透過她帶領我們觀看的世界,我體悟別於以往的領略和衝擊,透過她的思維,去轉譯的每一段敘述和文字,好像自己就站在觀景窗前,疊印攝影大師們的視野;因此,這段空白,讓我回頭檢視自己,是否有時候加入太多複雜的情緒,存在太多模糊的抽象,反而失去帶領觀者,去尋找更多情緒的張力和感知能力。 畢業了,我仍然覺得Emily就像一本會說話的書,每一堂課都是一場流動的饗宴,我帶不走這本書,但我會將自己清空,找出自己的感知能力,持續地創作,延續屬於自己的語言。」 --- Image and text by Amber 子禹 藝術攝影師 / 平面設計師。1989年出生於台灣,2012於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取得學士學位,2015年於舊金山藝術大學取得藝術攝影碩士學位 (MFA)。Lucky 擅長古典暗房顯影及藝術自拍攝影。作品專注於自我探索,以及自然與人的關聯。 作品官網: http://luckyluphotography.photoshelter.com/ 導師詳細介紹: http://www.onfotostudio.com/215703040833993--lucky-lu.html Image: Self-portrait of Lucky Lu, Photogram over Mural Printing. 「這是一堂能比期待要多出更多收穫的課! 透過Emily老師的帶領,我們穿梭在那個被攝影大師們壓扁的世界中,每次上課,像是在一個又一個奇幻的空間中遊走。在澳洲念企管時還修了完整的藝術史,歷經兩位老師,從中古藝術到後現代。老師上課準備充分,內容紮實,跟大學教授有比的。雖然一開始極度排斥作品集(當學生可耍賴的權利),反骨的選了個無厘頭的拍攝物件,在推著自己嚐試多種探索後,發現某些可能性,讓自己對想要拍出的照片有更深的體悟。」 --- Image and Text by Pauline Chen, 2016 攝影的語言夏季班 關於創作與教學的自我觀察
Anna希望我寫一些關於開【攝影的語言】這門課的一些想法給有興趣但不知內容的未來的同學們。我想課綱開宗明義點出了課程的目的與核心,所以就不要重複自己說過的話,失去意義。我可以分享的是關於創作與教學的自我觀察。 創作者,特別是視覺藝術創作者,就像農夫。創作本身,像種田。所謂看,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在觀照與感知。跟隨移動的生命感應、吸納與撫觸;接取游離與流動的片段。我的工具就是我的身體。對我來說,沒有所謂的心物疑問;或者,曾經存在的那個疑問,在創作當中,form/matter對我來說已屬外圍問題而不再是核心危機。I am a body in the mind. 對創作的問題所擁有的清明時刻,在人生的比例上經常是少於混沌的時刻。但是留心觀照這一片混沌,會發現清明時刻是混沌在流轉中透出的一塊光線角度。在一個新的角度成形時,清明本身又夾雜著更多的混沌。留心這樣混沌,試著跟著流轉,有時會順暢地發現更多澄清的可能;更多時候,是發現更多新的混沌樣態。而能發現更多的混沌樣貌,同時意味著清明觀照的能力更加敏銳。 |
類別
All
Archives
February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