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FOTO 於 2022/7/4 更名為敘光室
  • 公告
  • 學員精選作品

此為舊制課程,歡迎以 一對一指導 方式報名
|概念
初階課程 B
ASIC CONCEPT|
​​
攝影的本質 Level 1
​

授課導師|韓筠青 Anna 

圖片
Photo Credit:Anna Yun-Ching Han

課程宗旨
Picture
身為一位攝影創作者,你想透過攝影走到哪裡?
​這堂課的目的是訓練攝影創作者組織畫面內容,並以此讓照片有說敘事的能力,進而深入瞭解自己的風格走向與攝影步調。

課程摘要
Picture
敘事性的演練
敘事攝影(Narrative Photography)為韓筠青導師自藝術研究所時期以來的長期研究主題。好的敘事攝影來自於原創的靈感、故事,此課程的設計將夠過討論與導師的引導,發掘出你個人的攝影敘事力。

評圖、評圖、評圖
課程以「講課」以及「照片評論」的方式所組成,每堂課會分享ㄧ種攝影敘事法則,學生以此為主題進行拍攝,於下週課堂上分享。

課堂作業
學生在課程最終會有一系列 6-8 張之迷你作品集。

這堂課適合什麼樣的人呢?
Picture
  • 對攝影保有好奇心的攝影新手/職業攝影師
  • 拍照拍很久、需要突破的攝影愛好者
  • 對敘事攝影有好奇心的攝影愛好者
  • 因職涯規劃而需要系列作品集的創作者

七堂課分別在教什麼呢?
Picture
Session 1. 照片裡的「敘事性」
Picture
學員作品:鄭育 Yu Cheng

Session 2. 照片裡的「視線移動」
Picture
學員作品:許芷瑋 Stephanie Hsu

Session 3. 連續性圖像
Picture
學員作品:劉庭硯 Ting-Yen Liu

Session 4. 照片裡的「時間性」
Picture
學員作品:江美慧 Meimei Chiang

Session 5. 限時外拍挑戰
(filed trip with your camera and brain)

Picture
學員作品:郭佩雯 Pei-Wen Kuo

Session 6. 藝術家作品自述
Picture
學員作品:陳奕壬 Yi-Ren Chen

Session 7. 終堂作品集評圖
Picture
學員作品:楊惟中 Wei-Ching Yang

選課、報名須知

Picture
  1. 此課為 4-6 人小班制(滿四人開班)。
  2. 學費不含暗房設備使用、課堂使用材料與指定書目。
  3. 課程中禁止錄音、錄影以尊重講者著作權(可於課程互動時拍照,或拍攝作品)。​
  4. 上課地點:ONFOTO 承德空間|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 90 巷 14 號 3F-4F。
  5. 報名完成後,請至電子信箱收信,於 24 小時內完成匯款,付清後方完成報名並保留名額(不接受現金繳費)。
  6. 信用卡付費:送出報名表後會寄出刷卡連結。
  7. 轉帳成功後,請email 至[email protected],通知 匯款帳戶後五碼 及 匯款金額 確認入帳。
  8. 若因故無法出席課程,開課時間十一天前,需扣除5%信用卡交易費;開課十日內,需酌收 20% 備課手續費;開課日 48 小時內不接受退費。
  9. Onfoto 保留所有課程及活動的解釋及異動權。
  10. 報名者於遞交報名表時,即等同於了解並同意以上所有繳費辦法與注意事項

學生作品
Picture
▐ 黃㵾任Grace Huang, 2019
▐ 〈四分五裂〉

2018年,經歷近半年的斷捨離,重新審視生活的空間與拜物的心理。

觀望過去與現在生活空間裡的物件,依照視覺直觀判斷的顏色,梳理生活所累積的雜亂與情感。顏色的斷裂形成身體構造的組成,拼湊出人形。物的形式、物與物之間關係的形式演變成四肢、軀幹、頭組成的「我」。主體性的失落,倚靠著物品的推湊再起。


▐ 李映嫻 June Lee, 2019 
▐ 〈理想生活​〉

利用可以隨處取得的建案廣告傳單,拼貼、再製,與現實中的景觀結合成新的城市風景。刻意留下部分文宣中的標語和字句,讓影像和文字產生諷刺或荒謬的衝突和對話。就像原先的傳單內容,試圖宣揚並描繪出想像中的「理想生活」,然而,大肆破壞景觀的工程,卻總是明目張膽地宣稱「與環境為伍」,或「征服」的驕傲……

▐ 鄧毅駿 John Tang, 2018 
▐ 〈獨居男子​〉

這系列作品試圖探討人在私密場域中的無意識行為,攝影者(我)使用自拍的方式,並透過「移情(Empathy)」的無意識投射,進而創造出作品中的「獨居男子」(他)。影像中呈現了他與環境間的不確定性關係,像是詭異的混合光源下進行著異常生活(行為),企圖在攝影者所建構的空間裡得到幻想中的滿足(Satisfaction in Delusion)。

▐ 楊銘荃 Marco Yang, 2019 
▐ 〈時間性​〉

▐ 吳庭宛 Morrie Wu


 
拍攝的靈感來自於自我經歷憂鬱或焦慮時,身心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在這些感受裡,我總是感到無法動身、難以喘息、像是完全浸入水中,甚至是了無生命的。
 
我將這些心理感受,具象化為實際圖像,透過自拍的方式闡述。選用浴缸作為主要場景,隱喻了棺材的意象;使用不同道具堆疊出故事線索,並以具戲劇性的肢體語言凸顯情緒張力;再利用不同光線顏色,以區分不同種類的情緒。
 
透過浸泡在水中,我更貼近了那些原本只存在於身體內的抽象感受,而在次次接近窒息的過程中,也喚醒了求生的本能及完成作品的渴求。同時,在經歷了佈置、拍攝、後製、發表等步驟,彷彿也帶自己成為第三者看待這些心理歷程,最後得以療癒濕透的自己。

Picture
▐ 吳建翰 Jeremy Wu, 2019
▐〈水果 ● 合〉
​

拍攝隨處可見的超市及果攤水果,並以水果豐富的色彩作為創作元素,透過拼接重組,使常見的水果與不同的場所,創造出另類觀感,帶出看似日常又非日常的影像。

▐ 吳庭宛 Morrie Wu
▐ Photo-sequence(間堂作品)

▐ 史佳欣 Chia-Hsin Shih
▐ 〈Casper​〉

創作概念源自於日常或夢境中的模糊想像,例如他/她剛閃過某個街角,或是在我們身邊努力說話讓我們發覺。

「人離開後到底去了哪裡?」答案總是眾說紛紜。

希望透過系列的影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當有一天換我離開的時候,不必擔心找不到我。

▐ 李亞陵 Arlene Lee
​
▐〈六感 Six Senses〉
 
創作概念源自佛家所說的「六根」。
 
藉由眼、耳、口、鼻、身體、腦袋六種感官,我無時無刻與世界接軌,體會著美麗醜陋、動聽刺耳、甘甜作嘔、芬芳惡臭、溫暖刺骨、喜怒哀樂,而接納這些感受、時刻觀照自己內心,我想是人類存在於世上的一種修行。
 
我願把皮相留在影像裡,以真實靈魂行走於世,在豐沛情感的背後,抽絲剝繭、看見內在平靜的力量。

▐​ 劉庭硯 Ting-Yen Liu
▐〈​Unique〉


「你最不喜歡自己的哪個部位?」此系列一方面是對社會大眾既定的審美觀進行反抗。
另一方面是希望被攝者們在問答、拍攝的過程中,面對心裡的缺口。但願,當光影細細地勾勒出身體的輪廓時,缺口也能被光所填滿。

我們都不完美,但最獨特。

▐​ 湯家典 Eric Tang
▐〈重複性勞動〉


▐​ 黃柏曄 Blake Huang
▐ 
境(靜)中獨處

​
 境(靜)中獨處,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個環境中尋求一份靜謐的空間獨處,我透過在一個自然環境中之光影排列與肢體投影,作為詮釋我個人獨處心境(靜)。

▐​ 陳兪町 Yu-Ting Chen
▐​〈
男子的脆弱〉
​

我拍身邊男性友人的脆弱,因為我想了解他們對於脆弱的想法和狀態。
藉由被攝者對於脆弱的一句註解,我想表達:脆弱有時,無助有時,這都是可以的。


這系列照片中有使用 16:9 長方形的電影畫面呈現,藉此表達每張影像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拍完這系列照片,我看到每個人的獨一無二。也讓我深信,身而為人,無論性別,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

▐ 陳柏諺 Po-Yen Chen
▐〈缺陷 Deformity〉


也該練習看看一直都不願正視的,於是約了朋友一起,聊聊每個人對於缺陷的定義,自己的心裡認為的缺陷是什麼,不論身理、亦或心理。

在來回的字句中思考對方,也思考自己,為什麼想遮掩,為什麼不面對。
過程中,請模特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的缺陷,並藉由影像表現每個人心目中缺陷的樣貌。
有趣的是,每當拍攝結束時,缺陷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

總結九個生命,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缺陷和每絲意識共存,與勇氣無關。」 
” Intertwined, are the deformities and consciousness; Bravery? Irrelevant. “

▐​ 李建威 Chine-Wei Lee
▐​〈進行曲〉


​午夜 0 點 0 分 0 秒開始,直到鬧鐘出現裂痕之前,我們受邀進入不明所以的 Club,遊走在佛洛伊德的嗎啡中,聽著阿特拉斯低音的哀鳴聲,讓我們享受讀秒的遊戲,進入獨自狂歡的奏鳴曲,直到鬧鐘出現裂痕之前。
 
此系列來至長篇小說 ULYSSES 內對於時間刻劃的概念,運用塔羅牌與撲克牌的表現手法呈現 0:00-12:00 失眠的自己,利用拼貼的方式表達對失眠的印象-片段與片面,但組合之後又是如此清晰在目、光彩耀眼。
此系列誠實的表述下了班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我,而失眠才是真正的活著,直到鐘聲響起,我又再度死去。

▐​ 簡子瀞 Zih-Jing Jian
​
▐​〈自我療癒〉


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時,我們選擇自我釋放達到短暫的解脫。我想要透過紀錄自我療癒的過程找回繼續生活的力量。

▐ 陳俊豪 Andy Chen
​
▐〈逃離〉


膩了每天一成不變的生活與工作,渴望逃離週而復始、每天一樣的生活,以及這個禁錮我的城市。

▐ 林瑋庭 Wei-Ting Lin
​
▐〈Mistopia〉


事物皆有(看不清的)本質。
這以人體為型的星球之複雜,像無形的手為眼前所見蓋上面紗。
一個輕吻,一抹微笑,一聲再見看似真實,卻也不是。

Mistopia 結合 Mist ( 霧 ) 與 -topia ( 空間 )二字,
人們穿梭在「真實」與「虛幻」的霧裡,像是繞著本質夢遊。
在夢醒之後,見到的會是本質嗎?

▐​ 吳哲夫 Che-Fu Wu
​
▐​〈在凝視什麼?〉

​
我常常拿著相機,想像自己是一個在街頭游獵的採集者。但愈是去拍,卻愈是迷惘。
本次作品採用中途曝光( solarisation )的暗房技法,讓印相原有的光亮協調陷落進一片灰黑不明、含混不清之中-就像所有的光明都逃不過引力,被黑洞吸了進去一樣。如同現實仿製品的影像,頓時也難以辨明內容了。

▐​ 李俞潔 Yu-Chieh Lee
​
▐​〈自我察覺〉

生命不應只侷限在生物,應包含世界所有東西,這系列利用椅子來呈現人在受到生命改變過程影響而產生的任何情緒或喜怒哀樂。

在不同生命階段的人與人之間,需面對及處理他人的情緒,卻常常忽略了自我察覺,了解甚至接受某情境中的情緒,導致在溝通模式或適應模式中出現困境,希望藉由學習自我察覺,在生命改變過程中可以調適。

▐ 賴鈺嬿 Ruby Lai
▐〈黑色的夢〉

有身皆苦,當憂鬱爬滿全身,我做起一個黑色的夢,知道那只是夢境,但所有痛楚卻又真真切切地印在身體每一寸肌膚,一切就像一場醒不來的夢。
這系列作品將由黑白影像呈現,亦如我多半沒有顏色的夢境,同時使用第一人稱和旁觀者的角度拍攝那些不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試圖表達如夢境般的不真實感。
▐ 徐振傑 Jhen-Jie Syu
▐〈難民 Refugee〉

日本與烏干達,兩個我最想去的國家,我在兩個月的時間相繼前往,兩個在市容、政治經濟、人種、民情風俗完全不同的國家,帶給我很大的反思與衝擊。
 
這一系列主題,是在拍攝完烏干達的難民營之後慢慢浮現。烏干達的照片它令我不由自主地想去對比所謂文明的國家-日本,對比起我當時所記錄的街頭片段。我想探討所謂的「難民」到底是甚麼?而所謂的「繁榮」又是甚麼?難民除了是身形上( 地理與物質環境 )的挾制,那心理上的挾制,是否也是另一種難民的呈現?
 
我透過自己的觀察,以中長鏡頭、街拍( 不打擾對方 )的方式去紀錄這些畫面,並透過兩幅一幀的安排,盡量在氛圍與形式上做比對,讓探討「Refugee-難民」這主題能有更深入心理層面的探討。

▐ 王冠華 Guan-Hua Wang
▐〈恐懼與對抗〉

關於恐懼與對抗,恐懼是人的天性,來自於對未知的不安定感。

在情緒的臨界點跨出的那一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可能下一步又得面對其他未知的恐懼,但這一步是由累積的、鼓起勇氣的、巨大的反抗心而推動的。起先的靈感來自於來吧焙焙的一首〈我的害怕〉,我的害怕來自於習慣於分數。一直以來都在追逐成績、分數,想要考好成績、上好學校,用一本又一本的參考書與試題卷堆砌成自己的踏腳石。懂事之後明白追求分數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卻又發現自己早已經習慣透過分數衡量自己並且找到安全感。因此我需要反抗這種價值觀,如何能夠解放內心的不安與想法,脫離固有思想的禁錮?

我認為害怕與對抗是同一事件的因果關係,突破最深的抗拒才會有最用力的反抗。

▐  李寧 Amber Lee
▐〈Pieces of Memory〉
​

由於家族遺傳的重度散光,即使拿下眼鏡,也要近距離才能看見細節,模糊彷彿是我最原始的感知方式,而清晰的片段則夾雜在其中,構成我記憶世界的本質。

​這系列的拍攝是回盼曾經歷過的苦痛與情感,藉由拍攝當時的場域和相關物件,解構每段私密記憶的清晰與模糊之處,面對過去曾放任創傷、渾渾噩噩生活的自己;再藉由手縫照片的方式,代表「修補」自身傷痛的過程,並將影像轉化爲「重組」過去時間的零件,拼湊出過往的疼痛與傷感,將清晰與模糊之間的斷層重新連結,同時將自己曾破裂的部分逐漸修補回來。

▐ 徐凡鈞 Fan-Chun Hsu
▐〈玫瑰貌 Forms of Roses〉


​玫瑰總是成為愛情的化身,大多時後它代表著ㄧ個開始,但愛情不總是甜美、夢幻,隱藏在愛情底下的還有些什麼。
​我想藉由玫瑰這個物件嘗試表現愛情中的情緒。

▐ 陳宥榕 Daniel Chen
▐〈場域情感〉
​

人對於某些場域會有獨特的記憶和情感投射,在這些地方發生過某些事而印象深刻或觸動情感,可能是悲傷的事,也可能是快樂的事,因此記錄這些有特別印象的場域,如同記錄人生中某個片段的自己。
​
以黑白攝影呈現並覆蓋描圖紙,象徵從眾多的回憶裡撥開面紗,對有特殊情感的場域再度連結,重現當時深刻的心情與感受。

▐ 戴國峻 Duncan Dai
▐〈我不再是我了〉
( 請點選作品閱讀解說 )

2017 年 2 月和家裡發生了一些摩擦,對於家人的期待我有點沉受不住了,所以誠實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說:你不知道多少人在看著你嗎?我真的不知道,但此時此刻我才發現,原來我一直以來受到許多人的眼光牽制,就像是動物園裡被觀賞的動物一樣,自以為很安全,但其實那才是最不安全的地方⋯。別人的眼光塑造出了現在的自己,愛笑的我,都不能再真心的笑了⋯。

▐ ​陳昱莉 Yu-Li Chen
▐《內、外在枷鎖,是自己給的 We Chained Ourselves》


我們都有包袱
傳統思維、外界眼光、內心執著
將自我框在端莊中,正襟危坐

因矛盾、抗拒  而戴上面具
幻想著實現渴望
-管他體態 無所謂的吃
-對同性愛人說出 結婚吧!
-解放矜持 徜徉在鮮肉間
-拋開嫻熟 勇於抒發不悅

▐ 林岳慶 Yue-Ching Lin
▐〈告別遺逝〉
​
被時間偷走的記憶,總在某種時刻偶然憶起,並重回你的內心,你的夢境。
有重量的記憶,所挾帶歡樂與悲傷,錯綜夾雜著許多「遺憾」與「消逝」。與時間招手後,就無法回頭盼望。

〈告別遺逝〉,為過去殘存、僅存的片碎記憶,舉行一場青春道別。透過記憶零件的「拼湊」與「重組」,解構自己內心深處,賦予了他們形體與重量。
​
「框住」過去與現在、記憶中的模樣、對當時的模糊想像,解剖分裝至屬於「他們」的容器與空間,永至封存。

▐ 陳藍立 Lanli Chen
▐〈
回歸 Return〉

生命的誕生 便是新故事書寫的開始
褐色的茶漬 抹淡了刻畫在日記中的記憶

過去已遠離的景物
暗地裡與我們平行地延續時間的序列

利用黑白膠片來捕捉封藏在琥珀裡的光影標本
圍繞在灰色階調的豐饒 酌以情緒紛飛的粒子

逝去是蛻變的養分 也訴說著斑駁的故事
下著朦朧雨滴的鏡子 映射出過去的身影

註:
1. 作品以寫實紀錄來呈現,主要是建築與靜物。
2. 以自己對記憶中認知的角度來拍攝。

▐ 林郁恩 Yu En Lin
▐〈我的房間 A Room of My Own〉

關於房間的理解來自於友人一場表演的獨白:「從小我住在一個沒有門的房間,我的房間不能上鎖,我家的衣櫃也不在我房間,而我喜歡的空間是廁所:家裡的廁所、捷運公司的廁所、百貨公司的廁所、別人家的廁所、到處的廁所、乾淨的廁所、高級的廁所。在那個當下,我覺得離自己很近,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可以做我自己。」
 
「我的房間到底在哪裡?」「而我的房間裡究竟又有什麼呢?」這組照片呈現的是思考這些問題的進程。最初我將房間認定為一個讓自己感到自在的場所,我認為我的愛人就是我的房間:他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就都是我的房間。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理解到,我的房間就是我自己。我在哪裡,房間就在哪裡。它不需要真的是一個場所,或是在信任的人在身旁;我是我的房間,是我最坦然自在、坦誠相對、面對強光依然可以直視的,我的房間。

▐ 黃天天 Tian-Tian Huang
▐〈異鄉人〉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卡繆《異鄉人》。
​
浮游在大城市裡,想融入才發覺自己格格不入。也許,我們也和異鄉人一樣不由自主。

▐ 黃博聖 Saint  Huang
▐〈告別式 Elegy〉
​

死亡是人生必經階段
但芸芸眾生的我們,往往選擇忽視或逃避
佛家有言:諸行無常
想藉由生活週遭發現到意外死亡的小小生命
讓我們有所警惕, 並體認到這樣的事實

拍攝的主體都是日常生活環境中意外死去的小生物
就地取材佈置後,先祝禱然後才開始拍攝
來向啟發我們的這些小小生命致上哀悼之意

▐ 許哲彰 Che-Chang Hsu
▐〈LOST〉 

問每個人:LOST 是什麼?一定會有不同的解釋,是失去,也是迷失,也可以是失落;彼此相似卻又不盡相同。
​
它隨著時間慢慢昇華,平常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一定有突然被勾起某段回憶的經驗:可能是看見某個角落、聽見某個旋律或是聞到某個氣味。 那些曾經是開心的,或是難過的,或是那些不再相見的人們;當被各種屬於自己的故事纏繞著,會讓你暫時離開現實。
​
對我來說,LOST 的感受接近那抽離現實的感覺,希望看的人能感受到類似的情緒。而不去特別定義 LOST,也是因每個人的角度不一樣,保留想像故事的空間。

▐ 王淳眉 Chun-May Wang
▐〈那些在城市中遊晃的 Flâneur〉

Flâneur( 法文,中譯為漫遊者 ),源自班雅明在巴黎拱廊下邊走邊看的概念,這個邊走邊看的人帶有作家、知識份子的形象,好似漫無目的地觀看,但卻帶有興趣的眼光,與被看的對象保持一種又遠又近的關係。

於迷你作品集中,範圍所小到搭乘捷運的日常,在這個現代、理性、計算的象徵裡,攝像都市中移動的人,紀錄一種屬於台北的都市經驗。捷運移動是我的一種都市經驗,捷運上有各種神情與狀態,透過帶有都市經驗的拍攝者的我去拍攝被拍攝的都市經驗,兩者的辯證,讓被攝的對象本身就是引起拍攝者興趣的主體,因此取名那些在城市中遊晃的。

▐ 陳浩天 Hao-Tien Chen
▐〈夏季日常 Summer Days〉

一個人待在宿舍生活的暑假,有點孤單,也有點自得其樂。
​在日夜的交替下,生活的角落裡,總可以發現那麼一點點的驚喜。

▐ 陳衍霖 Daniel Chen
​▐〈Somnambulist〉

在白天的城市裡我們外出我們活在人群中,卻充斥著各式樣態的壓力,旁人的、家人的、社會的、自我的、有意或無意的,因此壓抑無法直接的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失去自我。

當在深夜裡,煎熬於無法進入睡眠,我就會進入一種狀態,極度疲累卻無法完全入眠,亦夢亦醒,視覺聽覺知覺觸覺放大,對外界的刺激保有一定程度的連結,但又像做夢般的讓自我無限的放大,更強烈的感受到我存在這個事實。

這次的攝影創作是一種自拍創作 self portrait,透過追求夢的記憶碎片,即是追求更真實自我的反映。

▐ 柯鈞彧 Chun-Yu Ko
▐〈20〉( In My Twenties )


一台本意象徵夢想的紙飛機⋯
內心自我否定的性格,不僅成了行事上的障礙,更造成極端的自卑以及變像的自傲。
我親手完成了畫面中的動作,一切的前因後果都指向自己。

▐ 詹宛喬 Wan-Chiao Zhan
▐〈避世之徒 The Escape〉


藉由周遭環境藏匿自身
曝露的慾念隱晦地修飾
渴望陽光卻又圖求遮蔽
​

既是對於現世的逃避  亦是不願直面凝視自身的表現

點此看更多系列作品
點此看更多課堂作業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 公告
  • 學員精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