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FOTO STUDIO - SEE THE WORLD, BE YOURSELF.
  • 關於我們
    • 創立緣起
    • 創辦人 >
      • 韓筠青|Anna
      • 孫蕙戀|Hye Ryun
    • 展覽 >
      • 2021 >
        • 攝影,和我們的六種命題|ONFOTO STUDIO 2020 學生聯展 系列專訪影片
      • 2020 >
        • #29 留白聚焦 — 攝影聯展 >
          • 留白聚焦|第三屆攝影徵件活動
        • #28 台北民宿藏畫 - 汪正翔個展
      • 2019 >
        • #27 錯視結構 Illusory Composition|2019 ONFOTO 學生聯展
        • 2019 五週年公益攝影聯展:徵件活動
        • #26 記憶偏移写真|富澤大輔個人写真展
        • #25 文字先決|ONFOTO 第二屆攝影徵件聯展 >
          • 文字先決|第二屆攝影徵件活動
        • #24 花,非花|新銳攝影家陳曦個展
        • #23 ONFOTO 攝影家大展|與生俱來的場域
      • 2018 >
        • #22 時區檔案|林予晞攝影個展
        • #21 台北製造|ONFOTO 第一屆攝影徵件聯展
        • #20 家書|蔡胤勤感知影像藝術書創作個展
        • #19 The MOSES-神性、黑洞與人性|中國新銳攝影師高明昔個人影展
      • 2017 >
        • #18 2017 ONFOTO 學生聯展
        • #17 2017 ONFOTO 導師聯展
        • #16 過江|周越北韓紀實攝影個展
        • #15 與你同在|韓裔新銳攝影師李高恩 LGBT人像攝影個展
        • #14 以往的再尋|李泳麒重鉻酸膠質顯影個展
        • #13 非一般|陳智賢攝影個展
      • 2016 >
        • #12 0216 ONFOTO 學生聯展
        • #11 The Longest Year|呂盈蓉自我顯影創作個展
        • #10 2016 ONFOTO 導師聯展
        • #9 人生人海裡,你不必記得我|中國攝影雙人組金浩森+文子台灣攝影首
        • #8 皮下映攝|韓國新銳攝影師朴炳俊自拍攝影個展
        • #7 再見再見|曾子恩攝影首展
        • #6 覓渡 Wanderlust : 時候尚早|Wilson Lee 攝影首展
      • 2015 >
        • #5 2015 ONFOTO 學生聯展
        • #4 Look At Me|許愷中黑白銀鹽攝影個展
        • #1 ONFOTO 開幕特展|孫蕙戀+韓筠青古典影像顯影雙人展
    • 青年藝術人才培育計畫
    • 👁️‍🗨️ 攝影讀書會 Bookclub
    • 專欄
  • 招生中
  • 所有課程
    • 線上課程 x Hahow
    • 敘事攝影 >
      • ​攝影未來學:給2050年台灣人看的照片
    • 當代攝影 >
      • 直播|關鍵字的攝影史
      • 如何書寫藝術家作品自述
      • 感傷物件:攝影的複媒材創造
    • 商業攝影 >
      • 自然光判讀 ╳ 膚質探討
      • 離機閃實務 ╳ 場域肖像
      • 基礎棚燈 ╳ 符號式肖像
      • 自然光的四季餐桌 系列工作坊
    • 攝影書 >
      • 裝幀詩學:攝影書的編輯與實踐​​
      • 影像排序學:系列作品的韻律
    • 暗房創作 >
      • 古典顯影創作班:跳脫技法的創作思考
  • 一對一攝影指導
  • 藝術學院申請
    • 藝術學院申請:一對一作品集指導
    • 留學前的六堂打底課
  • 合作導師
    • 呂盈蓉
    • 陳宛瑜
    • Kadosa Yuan
    • Heng & Petrina
    • 蔡胤勤
    • 汪正翔
    • 劉子正
    • 黃祥昀
    • 彭啟東(黑喜)
    • 許亞歷
    • 許鈞宜
    • 陳佩芸
    • 李君慈
    • 蕭晨佑 Richard
    • 李泳麒 Kalen
    • 藍仲軒
    • 許愷中 Eric
  • 學員精選作品
  • 聯絡我們
  • 👁️‍🗨️ 攝影共讀會
  • 作品評閱
  • 報名表快捷鍵
愛與罪 Love and Sin by Chih-Chieh Wang 王志傑, 2015 

​
就某個層面來說,愛 是一種罪過,是一種絕望深淵。
Miss Negative and Me by 曹萱 Mavis Tsao,  2016

負面情緒,她總會在有意無意間,主動或被動的被我們接收。
被動性的負面信息,可能來自社會、學校、職場、或家庭。主動性的負面訊息,可能來自身體病痛、精神疾病、追求成功、或心靈寄託。想隱藏,卻一直存在,她,並不會馬上消失,是若隱若現的,她,是另一個我,嘗試著正視她,並與她共處,是我人生重要課題之一。
​
以self-portrait來轉化自身接收的負面訊息,以及我可承受之重,作品中多以娃娃及花來表達女性在社會中常常接收到的束縛、限制、孤單、甚至是暴力,並用強烈的texture來表現若隱若現的感覺。

選擇將作品以手工書呈現,如日記一般,記錄慢慢挖掘自己,及慢慢自我調適的過程,用燒過的書頁及被綁住的鐵釘,一併表達,她來的時候,我所承受的苦痛,而字體的強弱,代表著我可承受之重。
與生活中的一次性商品共生 by 林予柔 Yu Zo Lin, 2016

每當看著人與人的聚集,彼此是陌生的關係,但卻共生在在同一塊土地、吸著同樣的空氣、用著相同的一次性商品,同時腳底下的土地卻支持的、消化著我們製造的一切垃圾,負向的乘載著。而資源回收是否和覺得有運動就可以亂吃的心態一樣,是不減反增的垃圾與體重。因此我想探討與反省這個表象上的問題,使用一次性物品當下的那種理所當然。
含苞欲墜的每一天 by 陳芃名 Peng-Ming Chen (Catharine), 2016

找到一個欣賞的眼光、一個永久的棲身之處,似乎是二八歲女子必解的任務。
​任時間不斷推移,青春與美麗逐漸逝去,女子們命令自己必須若無其事的、堅挺的,在自己所在之處生活著、驕傲著。
面對面 by 鐘鈺翔 Yu-Hsiang Chung, 2017

保羅高更的畫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也被人稱為「哲學三大問題」。 比起面對他人時戴上的面具,背對目光,我們更能表現出真實的自我;而當人們以此形象現身於照片中,更激發觀者的想像,並進一步對所謂的「哲學三大問題」進行詮釋與解答。

​異於傳統街拍四處出外尋找題材,我選擇在「路口」實驗性的定點拍攝,嘗試讓對象自行走入畫面,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他們碰撞的軌跡。在「路口」底下短暫相遇的人們,從不同地方來,也準備到不同方向去,他們與斑馬線另一端的人群遙遙相望而面對面,與背後的鏡頭也以更真實的形式面對面。我試圖拍下他們的本來面貌,拼湊一幅幅由背影構成的眾生相。
極度悲傷的儀式Iam delighted, but also depressed by 駱怡璇 Joni Lo, 2017

在愛人逝去以後, 久久無法安撫自己的情緒, 過度悲傷和無法自拔的思念,
讓我將自己浸淫在日思夜想的漩渦中, 以致經常在夜裡輾轉難眠, 偶爾夜有所夢,
但醒來後, 只是再一次的感受到如浪襲來的痛楚和悲愴, 而後逐漸意識到,
用時間來強迫自己遺忘只是不願想起, 並不會釋懷。
​在海邊放空 by 許淳茜 Una Hsu, 2018

原先的想法,是從畢業後的第一份不算喜歡但還可以接受的工作,工作幾個月後,開始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 可以說是一日複一日的在過,無聊乏味,這段期間想到海邊看海的心情可以說每過一天,強烈一天,於是想到了這樣的一個主題: 反反覆覆的日子;想起喜歡的大海也是這樣一日一日捲起浪花、 拍打礁岩、漲潮退潮,不過我卻不會感到無聊,卻喜歡著這樣的頻率。

想藉由海的拍攝,觀察重複循環的海,也找出對海的「意外」。 隨著對我來說枯燥乏味的工作告一段落後,心情也隨之沈澱, 計畫著原先的想法如何進行,去了海邊幾次,對海的拍攝一樣強烈,思考自己對於海:大概從大學開始喜歡到海邊看海,也發現身邊的同學朋友也喜歡,我覺得海可以大到一切都變得很小;幾 次希望有時間的反覆改變的拍攝下,我意識到自己從沒有以潮汐的觀看方式,所以想從這個意外的發現,呈現海的反反覆覆與起起伏伏,一方面試著將海以不同形式呈現。

冰,把冰扔在海邊, 會融化,跟著海水一起消失再也找不到,就像每次去海邊多數遺 留下、意外的適合用冰來解釋的心情一樣。 
性單戀 Lithromantic by 吳珮儀 Pei-Yi Wu, 2017

每次都這樣,第一眼就認定是他了,就是他了。手機裡存了本上鎖的相簿全是他臉書的照片,連路上遇到打個招呼就相信是命運是奇蹟。
每次都這樣,夢裡我們都結婚了才厚著臉皮去私訊他,即使完全不認識也生硬的打了一兩句不著邊際的留言。明明話題應當就此打住,硬要想破頭的接話,裝得我們很熟。
每次都這樣,我拚了命地喜歡他,拚了命地付出我的裡裡外外,但當對方投以回報時,我只想躲開。
魔法就這麼消失了。
每次都這樣啊。
從來沒有成功過,應該說我害怕成功。我擁有的只有公式化的失敗。
以為過自己是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無性戀,看了很多資料,才知道有種性取向叫做 Lithromantic,性單戀,意思是只能愛不愛自己的人。
大概是註定一輩子的失敗了吧。
我想以自拍的方式,呈現我每段早夭的感情,從頭到尾的失敗過程。
「在我身體裡,有一頭愛的怪物。」
「你要跟一個不愛的人在一起,才能永遠去愛人。」
蔡毓文 Yu-Wen Tsai, 2017
​
​
現在的心情,對於現在的自己而言很重要,對於未來的自己也是,但我很怕時間一但過了,因為發生一些事情的心情會忘記,我很想讓未來的自己在看到某些東西的時候,像是日記那樣紀錄下我的情緒,我想讓未來的我在回顧現在的自己時,是看到一個立體過去的自己。
觀自在 by 蕭琇育 Shiou-yu Hsiao, 2017

人們總是會下意識的分別,想自在又總是束縛自己,可能越沒有包袱很簡單的生活和需求就越自在。
偏執 Paranoid  by 黃昭維 Allen Huang, 2018

此系列以創傷過後,尋找對自我精神層面有所影響的物件,多數物件來自於已逝去的情感和已過世的家人,承載這些離別的元素將它們寄託於能喚醒美好與懊悔回憶的物件。由於困擾於強迫症,使得自己對這些物件、或腦海中的思想有著強烈的偏執,影像創作不僅視為藝術治療的方式,亦是自己與強迫症和諧相處的模式。

日常的表象與意志 by Ringo Lin, 2017


「整個世界的存在永遠有賴於這最初打開的眼睛,即使是一隻昆蟲的眼睛。因為這隻眼睛是產生知識的必須條件,整個世界只存在知識中,也只對知識存在。」──叔本華。
​
表象是既有的社會框架,然而最重要的是人類的“自由意志”!人類的意志不僅讓我們脫離參雜著苦悶的現實框架,而且不受束縛、完全自由。我們如何運用自我的意志,在日常瑣事與生活當中一窺心裡的一片風景?


那些被扒光的陰性美麗 Stripped: The Feminine Beauty by 雙面膠 Szu-Husan Lin (Ice), 2016

我一直認為日常的擁抱裸體比穿著華服重要
走進這些身體也帶走我的想像她(他)的語言從她(她)肉身中流出迅速的逃竄
我緊緊追趕捕抓  
我們是共生的 
她(他)們的身體我的眼睛不只為我  也為妳(你)  
每一個進入身體的訊息 掃過的畫面閉上眼再睜開眼  
已經擁有過了   
在褪去服裝束縛之下
拋開外在包袱回歸到這些身體的本身
我們的起點是平等的
無論性別上的陰柔美
或者是個性上的負面叛逆
又或者情感上延伸陰性脈絡
裸 在此單純到只有一種作為
是純粹自然的

運用疊圖方式將被攝者自身傷痛與頹敗故事用場景物件底圖做相呼應
Picture
矛盾 by 吳佩珊 Lisa Wu, 2016
 
藉由自身的小情緒表達些許不安、猶豫的氛圍。
迷戀 Indulgence by 王嘉笙 Chia-Sheng Wang (Jason), 2016

迷戀,是極欲渴求某種事物的偏執狀態。
也許關乎事物的純粹美,但更多是關於內心的投射。現實解釋不清的,幻想的夢境會替你補齊。
 Untitled by 蔡昀倫 Alen Tsai, 2016

​在我們生活的周遭, 許多事物的虛與實之間所存在的疆界無法很明確地被定義,因為往往吸引我們第一眼看見的,
並非實體而是其背後的虛影,或甚至該物根本沒有所謂的實體,只是以抽象幻化的概念存在。

物體的成像本身就一種透過光影折射或反射後的結果,故此作品藉由觀察生活中光影的細節,以扁平化的影象來呈現光影間的模糊地帶,傳達"虛與實"的抽象概念。
O月O日艾麗絲的消失 Alice Dispearing by 郭佩雯 Pei-Wen Kuo, 2017

“當艾麗絲消失後,該如何證明艾麗絲曾經存在過?“

這是關於人生短暫,生存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當有一天即將消逝,到底什麼足以代表你。
何謂快樂 by 李明澤 Michael Ming Tse Lee, 2018

快樂是非常主觀且直覺的情緒表達,亦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化學反應,例如腦內啡的生成形成的愉悅感。 擁有快樂的能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從幼兒時期至老終,人們對快樂的感受與表達都會不斷的演進、起落;也可能在某些刺激之下失去快樂的能力。再者,不同人對於同樣事物可能會得到不同的快樂程度,甚至反而悲傷,快樂也一個模糊不清、具有爭議的概念,「小確信的優缺」與「金錢是否可以帶來真快樂」的辯論即是好的例子。去認識每個人的快樂,或許是定義快樂與掌握快樂的重要起點。

我希望探討人們是否能夠藉由認識快樂的過程,最後重新得到或者提升快樂的能力?期待觀者能夠藉由此系列感染正面的情緒,並以自身的快樂經驗相呼應,產生共鳴。 
Side A by 洪晧珉 Hao-Min Hung, 2016
​
在最短距離下,對關係提出質問,訴諸感性之必要。
​最終,模糊的影像能否取代記憶本身?作為影格中幽靈的其中一面。
(被)觀看 (Being)seen by 施燕双 Yen-Shuang Shih, 2017

我們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是別人喜歡的樣子
​即使是獨處的時刻 也感覺不自由
社會化的灰色地帶 The Grey Zone of Socialization by  陳彥澄 Yan-Cheng Chen, 2017

成長的過程中不免俗的都會經歷社會化的過程,使得自己的思想、態度、價值觀和行為規範等都變得跟社會大眾有相當的一致性。一些不被大眾所認可的行為,在這過程中都會漸漸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中。但仍有些行為是不被大眾所認可,亦不被社會所唾棄,而這些行為就潛藏在社會化的灰色地帶,並且每日每日的上演。

找了8種比較常見的怪癖或是症狀,用多張照片來敘述一個輪迴,來表示這些行為每天都在上演,並且將所有行為組合成第9張(正中間),代表他們都在我們身邊,甚至是自己的日常。
越鏡 Poems of Life: Cross the Mirror by 林玟君 Wen-Chun Lin, 2017

鏡子作為主體與空間反映事物的衝突與不可及,將腦海中俱有特殊意義的物件,或是一件即將喪失紀念意義的物件詩化為方法,解構情緒心理癥候。創作靈感來自南韓導演李滄東的電影「生命之詩」,劇中主角從一開始學習寫詩的雀躍到經歷生活的苦難而完成寫詩的課程,啓發我對於創作過程的方法。

​這一系列作品可以說是對自我的探索,直視感性層面,在回想過程抽取情緒成為入詩/寫入影像的物件。
​ONFOTO STUDIO|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一段 150 號 2F
Line 客服小幫手,即時解決您報名/課程的疑慮
加入好友


​隱私權政策 | Privacy Policy

  • 關於我們
    • 創立緣起
    • 創辦人 >
      • 韓筠青|Anna
      • 孫蕙戀|Hye Ryun
    • 展覽 >
      • 2021 >
        • 攝影,和我們的六種命題|ONFOTO STUDIO 2020 學生聯展 系列專訪影片
      • 2020 >
        • #29 留白聚焦 — 攝影聯展 >
          • 留白聚焦|第三屆攝影徵件活動
        • #28 台北民宿藏畫 - 汪正翔個展
      • 2019 >
        • #27 錯視結構 Illusory Composition|2019 ONFOTO 學生聯展
        • 2019 五週年公益攝影聯展:徵件活動
        • #26 記憶偏移写真|富澤大輔個人写真展
        • #25 文字先決|ONFOTO 第二屆攝影徵件聯展 >
          • 文字先決|第二屆攝影徵件活動
        • #24 花,非花|新銳攝影家陳曦個展
        • #23 ONFOTO 攝影家大展|與生俱來的場域
      • 2018 >
        • #22 時區檔案|林予晞攝影個展
        • #21 台北製造|ONFOTO 第一屆攝影徵件聯展
        • #20 家書|蔡胤勤感知影像藝術書創作個展
        • #19 The MOSES-神性、黑洞與人性|中國新銳攝影師高明昔個人影展
      • 2017 >
        • #18 2017 ONFOTO 學生聯展
        • #17 2017 ONFOTO 導師聯展
        • #16 過江|周越北韓紀實攝影個展
        • #15 與你同在|韓裔新銳攝影師李高恩 LGBT人像攝影個展
        • #14 以往的再尋|李泳麒重鉻酸膠質顯影個展
        • #13 非一般|陳智賢攝影個展
      • 2016 >
        • #12 0216 ONFOTO 學生聯展
        • #11 The Longest Year|呂盈蓉自我顯影創作個展
        • #10 2016 ONFOTO 導師聯展
        • #9 人生人海裡,你不必記得我|中國攝影雙人組金浩森+文子台灣攝影首
        • #8 皮下映攝|韓國新銳攝影師朴炳俊自拍攝影個展
        • #7 再見再見|曾子恩攝影首展
        • #6 覓渡 Wanderlust : 時候尚早|Wilson Lee 攝影首展
      • 2015 >
        • #5 2015 ONFOTO 學生聯展
        • #4 Look At Me|許愷中黑白銀鹽攝影個展
        • #1 ONFOTO 開幕特展|孫蕙戀+韓筠青古典影像顯影雙人展
    • 青年藝術人才培育計畫
    • 👁️‍🗨️ 攝影讀書會 Bookclub
    • 專欄
  • 招生中
  • 所有課程
    • 線上課程 x Hahow
    • 敘事攝影 >
      • ​攝影未來學:給2050年台灣人看的照片
    • 當代攝影 >
      • 直播|關鍵字的攝影史
      • 如何書寫藝術家作品自述
      • 感傷物件:攝影的複媒材創造
    • 商業攝影 >
      • 自然光判讀 ╳ 膚質探討
      • 離機閃實務 ╳ 場域肖像
      • 基礎棚燈 ╳ 符號式肖像
      • 自然光的四季餐桌 系列工作坊
    • 攝影書 >
      • 裝幀詩學:攝影書的編輯與實踐​​
      • 影像排序學:系列作品的韻律
    • 暗房創作 >
      • 古典顯影創作班:跳脫技法的創作思考
  • 一對一攝影指導
  • 藝術學院申請
    • 藝術學院申請:一對一作品集指導
    • 留學前的六堂打底課
  • 合作導師
    • 呂盈蓉
    • 陳宛瑜
    • Kadosa Yuan
    • Heng & Petrina
    • 蔡胤勤
    • 汪正翔
    • 劉子正
    • 黃祥昀
    • 彭啟東(黑喜)
    • 許亞歷
    • 許鈞宜
    • 陳佩芸
    • 李君慈
    • 蕭晨佑 Richard
    • 李泳麒 Kalen
    • 藍仲軒
    • 許愷中 Eric
  • 學員精選作品
  • 聯絡我們
  • 👁️‍🗨️ 攝影共讀會
  • 作品評閱
  • 報名表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