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FOTO STUDIO 2022/7/4 更名為敘光室
  • notice
  • 學員精選作品
|2019 ONFOTO 攝影家大展|

與生俱來的場域
​
  • 展覽介紹|Intro
  • 參展攝影家|Artists
  • 參展導師|Artist-teachers
<
>
此 Onfoto Studio 年度大展為 2014 年創立以來首場外展,集結 26 位於工作室進修的新生攝影家,與 12 位攝影導師共同以 《與生俱來的場域 - ONFOTO 攝影家大展》為名推出聯展。

本展覽位於「濕地 VENUE」之五樓展場。策展人將六十坪的空間進行劃分,由外而內、從觀察到再造,以呈現「攝影」之各種樣貌。

策展理念
​

若將生命拉做一條長長的時間軸,攝影佔據了其中的一個時間點。
在攝影之前,我們尋覓、建立與世界的連結 ; 在攝影的時間點後,藉著影像我們得以再次檢視、探索外在與自我。

攝影成像,雖是後天學習、創造而來,但其初衷實源自於人類先天的本能 —「觀看」。 攝影者們,也透過攝影 — 近似於當下的一種表現手法來詮釋各自不同的狩獵、思考、情慾、挑戰的本能。

本次參展的 26+12 位攝影家中,有些人受到了外世界的召喚而按下快門 ; 有些人守株待兔地要擒獲某種畫面;有些人透過攝影吶喊宣示;有些人則為自己的故事創造一個新的宇宙;也有些人無懼地實驗著攝影。不論我們透過攝影做了什麼,潛意識中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亦不論我們將攝影形塑成了什麼,都再再證明了攝影原有的極大可能性。

正如 ONFOTO 的宗旨「透過攝影認識自己」,在與生俱來的場域中,交織著攝影家與攝影的初衷與本質。

參展攝影家
白家佳 李奕德 李建威 李 寧 吳致遠 吳哲夫
吳峽寧 林子禹 林瑋庭 吳佩玲 柯鈞彧 施燕双
徐振傑 孫志超 張學鎮 張耀軒 陳兪町 陳炳堯
陳藍立 覃   衍 楊詩卉 鄭 育 蔣壽安 駱怡璇
賴鈺嬿 簡子瀞

參展藝術家導師
韓筠青 呂盈蓉 陳宛瑜 李泳麒 林君燁 汪正翔
何沐恬 藍仲軒 蔡胤勤 李 浩 許愷中 蕭晨佑

活動資訊
展覽開幕| 2019/1/5(六)14:00 - 17:00
開幕導覽| 2019/1/5(六)14:30 - 16:30

展覽時間| 2019/1/6 起至 2019/1/15  11:00-21:00(無公休日)
展覽地點|濕地 venue 臺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 107 巷 10 號 5 F

主辦單位|Onfoto Studio
​
白家佳 CHIA-CHIA PAI
Picture
▐《安。》

從小在外求學,家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用畫面寄託對家人的依賴並尋求放下記憶的對峙;以鏡頭的視角找尋記憶的連結,回溯造就現在的軌跡,以此紀念成長中的缺憾與美好。



李奕德 YI-TE LI
Picture
▐《肌膚之親》

身體是最親近自己的,卻同時也是最陌生的。
兩種截然不同的樣態,讓我開始探索這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透過觀看的方式,認識自己身體上的曲線、皺褶、伸展等,各種形態彼此之間的關係,在此同時,也在與自己對話,重新了解身體對於自己的關係。

李建威 CHINE-WEI LEE
Picture
▐《瓶》

人類歷史的脈絡,離不開裝載器皿,觀察古往今來發現瓶子所裝載的不只是事物,更是感情以及生命。

李寧 AMBER LEE
Picture
▐ "Over The Mist / Under The Lucidity"

每當我以裸眼直視時,天生的重度散光總讓模糊如薄霧覆蓋眼前,構成我記憶世界的片段背景,然而曾經歷過的苦痛與情感,卻清晰地浮游於迷霧之中。 我試圖在這一片的模糊中尋找曾放任創傷的自己,讓影像成為重組過去時間的零件,修補模糊與清晰間的傷痕,逐漸將自己曾破裂的部分拼湊回來,直至看見薄霧中透著的微光,與那條在不遠處漸漸清晰的小徑。
​

Amber Lee Photography

吳致遠 ZHI-YUAN WU (SCHER)
Picture
▐《都式遊民》

一如既往的街頭,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卻蘊含著許多不同層次的景象,我猶如遊民般在城市中遊蕩與徘徊,探索深藏在日常生活中非比尋常的場景。

Scher Wu ( Zhi Yuan )

吳哲夫 JEFF CHE-FU WU
Picture
▐《在凝視什麼?》

我常常拿著相機,想像自己是一個在街頭游獵的採集者。但愈是去拍,卻愈是迷惘。
本次作品採用中途曝光(solarisation)的暗房技法,讓印相原有的光亮協調陷落進一片灰黑不明、含混不清之中 ― 就像所有的光明都逃不過引力,被黑洞吸了進去一樣。如同現實仿製品的影像,頓時也難以辨明內容了。

Jeff Wu Photography

吳峽寧 NICK HSIA-NING WU
Picture
▐《在(紐約)》

在( ),此系列作品依拍攝地點命名,如實地點出拍攝當下之「在場」,並更進一步思考「在」與「不在」。
存在的真實,夢中與現實的辯證;如夢的印象交疊,對自我之存在進行辯證。

吳峽寧 Hsia-Ning Wu

林子禹 AMBER TZU-YU LIN
Picture
▐《當我站在那裏》

走進暗房,我想重現在格林德瓦的記憶。
​氰顯影說是最簡單的顯影法,但手上的影像,卻不斷讓我紀錄失敗的原因,就像我懷疑自己到不了終點;氰顯影的藍色調性,顯現我想保存的壯闊和靜謐,勾勒出像畫家筆下的景。這些在途的化學變化,凝結了時間,讓我忘掉和現實的差距,於是我又回到格林德瓦。

​
​foureyes.yu

林瑋庭 LISZT WEI-TING LIN
Picture
▐ "Mistopia"

事物皆有(看不清的)本質。
這以人體為型的星球之複雜,像無形的手為眼前所見蓋上面紗。
一個輕吻,一抹微笑,一聲再見…看似真實,卻也不是。

Mistopia 結合 Mist(霧)與 -topia(空間)二字,人們穿梭在「真實」與「虛幻」的霧裡,像是繞著本質夢遊。在夢醒之後,見到的會是本質嗎?

吳佩玲 RITA PEI-LING WU
Picture
▐《刺》

以兩幅一幀的方式呈現自身或身邊所看見、面對及經歷到的 : 現實與理想、尊重與歧視等等兩極的情況,並嘗試於顏色及畫面上製造對比。


柯鈞彧 CHUN-YU KO
Picture
▐《定位異常 ERROR:Signal Lost》

時間愈發愈濃稠,萬物僅剩刺耳音頻。所有煩悶淤積在身子裡,發酵成一池酸水。

​CHUN YO HO

施燕双 YEN-SHUANG SHIH
Picture
▐ ​"Rememory"

時間單向的流逝,我只能重複回憶,但回憶一產生就開始消失,每一次回憶都比上次更模糊。 二維象徵過去的時空,三維是現在的時空,而過去的時光,我怎麼樣都無法改變他。

hih Yen Shuang |Photography

徐振傑 JAY CHEN-CHIEH HSU
Picture
▐ "Refugee"

日本與烏干達,兩個我最想去的國家,我在兩個月的時間內相繼前往。這兩個在市容、政治經濟、人種、民情風俗完全不同的國家,帶給我很大的反思與衝擊。 這系列的創作主題,是在拍攝完烏干達的難民營後才慢慢浮現,在烏干達拍攝的照片令我不由自主地想去對比所謂「文明」的國家-日本。

對照當時所記錄的街頭片段,我想探討所謂的「難民」到底是甚麼?難民除了是身形上,遭受地理與物質環境等外在因素的挾制,還有心理上的挾制,是否更是另一種難民的呈現? 我透過自己的觀察,並透過兩幅一幀的安排,盡量在氛圍、形式與質地上做對比,讓探討「REFUGEE-難民」這主題出現各種可能性!


jay_hsu_chenchieh

孫志超 ELVIS CHIH-CHAO SUN
Picture
▐ "Transparent Wall"

和朋友相處之間,總是刻意保持點距離,是安全感?抑或是恐懼?
不需要瞭解的安全感,或害怕被全然瞭解的恐懼 ― 我用「膜」暗示著彼此之間觸手可及的距離,它看似透明親暱,卻終究無法靠近。


ELVIS SUN PHOTOGRAPHY

張學鎮 SEAN HSUEH-CHEN CHANG
Picture
▐ ​“Be In World”

Be In World. 世界繽紛,人存在於其中,卑賤而渺小。人類經常依賴著賦予事物意義而活, 當世界的非理性及不可解釋與之衝撞,兩者間產生的鴻溝將無法彌平。
從自身出發,攝影帶給我更多思考生命與哲學的可能性,迫切直視關於存在、存有。 畫面中的人不是某個誰,那就是我們,是我、也是你,所謂世人。

張耀軒 YAW-SHIUAN CHANG
Picture
▐《幻象斷片》

所熟知的世界由各種符號、影像以及隱喻結合而成,各種元素經由人們自行解讀、組合與架構,創造出各種「真實」,影響人的行為,甚更進一步侷限我們對現狀的解釋與行為選擇;而各種「真實」所形成的龐大迷宮盤根錯節,彼此間的界線糾結纏繞,彷彿讓人們置身於無限延伸的幻象之中。
「幻象斷片」嘗試以影像來表達那些在生命過程中所感受到,已分不清是真實抑或是幻象的經驗片段,以及那些如真似幻的思緒與情緒荒謬、迷失感,如同從他者的角度來觀看自己行走在腦內迷宮世界的切片。


Taiwan|Chang Shiuan

陳俞町 YU-TING CHEN
Picture
▐《男子的脆弱》

我拍身邊男性友人的脆弱,因為我想了解他們對於脆弱的想法和狀態。藉由被攝者對於脆弱的一句註解,我想表達:脆弱有時,無助有時,這都是可以的。
這系列照片中有使用 16:9 長方形的電影畫面呈現,藉此表達每張影像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拍完這系列照片,我看到每個人的獨一無二。也讓我深信,身而為人,無論性別,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情
緒、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

陳炳堯 PING-YAO CHEN
Picture
▐ "inFrame"

所見是框中框,
所在是盒套盒。
透過圓鏡頭,
看進方方的觀景窗,
都是規矩。

大小平面前後拉鋸,
相鄰色塊互比,
鎖進框裡,
所見即所是。

陳藍立 LANLI CHEN
Picture
▐《回歸》

生命的誕生,便是新故事書寫的開始。
褐色的茶漬,抹淡了刻畫在日記中的記憶。
過去已遠離的景物,暗地裡與我們平行地延續時間的序列,利用黑白膠片來捕捉封藏在琥珀裡的光影標本,圍繞在灰色階調的豐饒,酌以情緒紛飛的粒子。
逝去是蛻變的養分,也訴說著斑駁的故事,下著朦朧雨滴的鏡子,映射出過去的身影。


覃衍 CHAM YAN
Picture
▐ “Tuple”

這是一場冒險,由攝影作為媒介的冒險。
讓感官浸淫其中,以感知去尋找。這是一場毫無目的性的過程,而當然也不會存在著終點。在找尋的過程中,你會遇到閃閃發亮的鑽石,也會遇到灰僕僕的石子。但那是毫無關鍵性的。因為持續在冒險中樂此不疲,而「尋找」本身便是一件令人快樂而滿足的事。

​由此,踏實地感受生命最真實的活力。

​
chamyanphotography

楊詩卉 SD SHIH-HUEI YANG
Picture
▐《關於告別》

"Sometimes you will never know the value of a moment,until it becomes a memory." ― Dr. Seuss

分開500多個日子後,那1000多個習以為常的日常,在記憶中逐漸朦朧。 日常景物依舊,引發的則是夾雜著人與情節的回憶,感性拖著,讓理性試圖告別的自己,掙扎來回。 作品中的google街景,試圖客觀呈現生活過的日常。 重遊舊地的景物,堆疊出在試圖告別過程中的掙扎。


鄭育 YU CHENG
Picture
▐《大頭照》

這系列靈感來自於意識到自己成長帶來的改變,透過照片展示以前至現在改變的過程,每張照片訴說不同時期對自己的詮釋。

利用攝影來釐清自己的變化、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並面對在轉變中產生的情緒,赤裸的面對自身的脆弱,接受自己的不足。
跳脫視覺習慣的彩色現實生活,透過黑白影像更專注於形,黑白影像可以幫助我更能沈澱與釐清自己想法。



蔣壽安 SHOU-AN CHIANG
Picture
▐《我想與你有關》

日常中,老舊的質地和非飽和的顏色,透過細緻的光線切割,能營造出靜謐緩慢的氛圍。我收集這樣自成一格的角落,並翻轉方向,讓它抽離原本被拍攝當下的現實;再透過兩兩並置的畫面,產生對話關係,營造出新的現實感,並呈現出一個和諧、舒服、彼此不打擾卻仍互相連結的世界。 後來我發現,我正試圖透過它們呈現我在關係中的渴望;於是我用照片代替自己,祈望與另一張照片對話。

駱怡璇 YI-SHIUAN LO (JONI)
Picture
▐ “Foam Theory”

經濟學中,「泡沫」一詞指的是經濟失衡現象。 是人們用以描繪經濟狀態在一段時間迅速繁榮而又急遽下滑,最後像肥皂泡泡一樣地破滅的興衰過程。

賴鈺嬿 YU-YEN LAI (RUBY)
Picture
▐《黑色的夢》

有身必然是苦。
當痛苦爬滿全身,我做起一個黑色的夢,知道那只是夢境,但所有痛楚卻又真真切切地印在身體每一寸肌膚,一切就像一場醒不來的夢。
此系列作品由黑白影像呈現,亦如我多半沒有顏色的夢境,同時使用第一人稱和旁觀者的角度拍攝那些不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試圖表達如夢境般的不真實感。


YU-YEN LAI
rubyfiber_noir


簡子瀞 ZIH-JING JIAN
Picture
▐《自我療癒》

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時,我們選擇自我釋放達到短暫的解脫。我想要透過紀錄自我療癒的過程,找回繼續生活的力量。






韓筠青 ANNA YUN-CHING HAN
Picture
▐ "The Artist and Her Mind", 2018

舊金山藝術大學藝術攝影碩士,2014 年於台北天母創辦 Onfoto Studio 攝影私塾與藝廊。作品從情感出發,以 Storytelling (故事敘事法)以及自畫像的方式表述。

教授課程
暗房課程
一對一指導
概念初階課程|攝影的本質 level 1

概念進階課程|攝影的本質 level 2

呂盈蓉 LUCKY YING-JUNG LU
Picture
▐ "Rouge", 2018

舊金山藝術大學藝術攝影碩士畢業,同時為平面設計師。擅長古典暗房顯影及藝術自拍攝影,作品專注於自我探索以及自然與人的關聯。

教授課程
暗房課程
​一對一指導
概念初階課程|給攝影師的創意色彩學

陳宛瑜 WAN-YU CHEN
Picture
▐ ​"Seeker", 2018

美國視覺藝術學院攝影系學士,以追求結合商業與藝術為志業。擅長人像與旅遊攝影。

教授課程
古典顯影
人像觀點系列工作坊
線上課程|《攝影的藝術》解剖各類型相機特性
​
概念初階課程|人像的藝術:光線運用與情感描述

李泳麒 KALEN WING KI LEE
Picture
▐《金正日花》, 2018

Kalen 為香港攝影研究員與教育家,作品曾在台灣、香港、英國、德國、奧地利以及拉脫維亞展出。Kalen 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大學部系主任。

教授課程
攝影書籍編制 Level 1:概念建構
攝影書籍編制 Level 2

林君燁 JUN-YE LIN
Picture
▐ "Ageing Objects", 2017

捷克布拉格影視學院攝影碩士,影像作品多根植文本,刺探觀眾、影像與文字之間的相對關係。作品載體多為書和投影。2017 年與友人創立傻瓜書日(Fotobook DUMMIES Day)。

教授課程
COMING SOON

汪正翔 SEAN CHENG-HSIANG WANG
Picture
▐《台灣聖山》, 2012/2018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藝術創作碩士肄業。目前為接案攝影師,也從事攝影評論與創作。

教授課程
一對一指導
為什麼恨攝影系列專題
攝影工作坊|如何書寫藝術家作品自述

何沐恬 TAMMY MU-TIEN HO
Picture
▐ "Interim Living Room Project", 2017~2018

英國布萊登大學攝影碩士。攝影創作關注於日常生活場景,以及空間與個人關係。作品曾獲美國 IPA、法國 PX3 榮譽獎、台灣 Epson 影像藝廊新銳等獎項。

教授課程
線上課程|《攝影的藝術》黑白與底片的秘密

藍仲軒 CHUNG-HSUAN LAN
Picture
▐ “STS-51-L & STS-107”

美國普瑞特藝術學院純藝術系碩士。藍仲軒的創作始於攝影,後逐漸發展成影像、錄像、文字、音訊和複合媒材裝置。

教授課程
攝影策展工作坊
概念初階課程|Current Season:藝術家帶你看展覽

蔡胤勤 YIN-CHING TSAI
Picture
▐《家屋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House), 2019

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實踐範疇以藝術家創作書(Artists’ books)為核心;2018 年成立 PAPER MATTER,致力推廣藝術家創作書的美學、實踐與知識建構。

教授課程
攝影書特別專題|裝幀詩學:攝影書的編輯與實踐

李浩 HAO LI
Picture
▐ "Random-Access Continuum", 2018

2012 年畢業於法國巴黎 E.F.E.T. 高等攝影學院。主要的創作脈絡,以差異、重複、反饋...等繁複的遞迴行為在影像載體上進行實驗,窮究演變中各式媒介的基本構成;再以實驗行為所逼顯出的機率性疊加狀態,對個人到集體意識的同一性及其背後機制提出疑問,擴張影像在時空中恆常流變的意義。

教授課程
COMING SOON

許愷中 ERIC KAI-CHUNG HSU
Picture
▐《•》, 2018

舊金山藝術大學攝影研究所肄業,擅長抽象及畫意攝影,現暫居台北,創作精神多在於自我探索,其內容大多為自然風景與裸體人像。  

教授課程
​概念初階課程|人像的藝術:光線運用與情感描述

蕭晨佑 RICHARD CHEN-YU HSIAO
Picture
▐《淘金熱》(Gold Rush), 2018

從中原大學資管系畢業後前往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主修攝影;副修遊山玩水。是工程師、鄉民、寫手、也是職業攝影師。具有工程師的邏輯思考,但也具有不按牌理出牌的藝術家思考,相信理性與感性可以和平共處。

教授課程
數位暗房
  • notice
  • 學員精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