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FOTO 於 2022/7/4 更名為敘光室
公告
學員精選作品
感傷物件:攝影的複媒材創造
Christian Boltanski
課程介紹
此課程聚焦於
感覺與媒材
之間的構成,藉由攝影、文字、物件的創作練習,
掌握影像的多樣可能
。學員將
凝鍊複媒材影像、當代攝影的鑑賞眼光
,並以攝影來思考對情感、記憶的創造。
課程宗旨
陳順築
按下快門的觸發因子
,即來自於與事物的知覺震盪之間,一如《百年孤寂》裡邦迪亞上校觸碰到冰塊的瞬間、《追憶似水年華》主角馬塞爾因瑪德蓮而開啟的非自主回憶⋯⋯。
攝影不僅是對時間的片刻定影,其同時也銘寫了一段知覺的移轉與變化,凝縮了拍攝者存在的感受。最終展露於影像的,實際上各種多樣知覺如觸覺、聽覺、嗅覺的反映折射。
本堂課將聚焦於如何
透過非視覺元素構思一張照片
,在繞經多種感覺、物件與媒材的觀察後,逐步搭造出意象的符號叢。藉由課堂對於不同物件局部的多樣感受與觀察,引導學員逐漸構想
將臨的影像
。
六門課大綱
Sophie Calle
第一堂 文學中的物書寫 & 作品討論
從文學閱讀進入對物件的描寫
思考攝影如何呈現事物
影像與文字的感覺關係
河源溫
第二堂
被書寫的影像
思考影像與文字的關係
如何製造兩者間的張力?
課堂間討論小型的創作練習
Kurt Tong
第三堂 作為書信的攝影
攝影計畫討論& 攝影、文件、書信
創作案例介紹
計畫型攝影的呈現
第四堂 當代攝影的複媒材創作
討論當代藝術中的攝影裝置
為何創作者要讓照片與物件結合?
如何開始著手複合媒材的創作?
物件練習
第五堂 影響未來的影像/作品發表、自述檢討
主題
當代攝影的案例實踐
意象構成與作品呈現
討論創作計畫
第六堂 作品發表
招生對象
試圖轉換既有攝影思維的人
想要進一步加強攝影敘事的人
嘗試延伸攝影創作的可能形式的人
對於文字與影像創作感興趣的人
選課、報名須知
講課部分禁止錄音、錄影(可於課程互動時拍照,或拍攝作品)以尊重講者著作權。
報名完成後,請至電子信箱收信,於 24 小時內完成匯款,付清後方完成報名並保留名額(不接受現金繳費)。
若因故無法出席課程,開課時間 11 天前,需扣除 5% 信用卡交易費;開課 10 日內,需酌收 20% 備課手續費;開課日 48 小時內不接受退費。
ONFOTO 保留所有課程及活動的解釋及異動權。
報名者於遞交報名表時,即等同於了解並同意以上所有繳費辦法與注意事項。
上課地點
ONFOTO 中山工作室|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一段 150 號 2
課程參考文本
此為課程相關文本,非必讀,指定讀物會於報名後通知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馬奎斯,《百年孤寂》
巴特,《符號帝國》
大西克禮,《日本美學1
:
物哀:櫻花落下後》
科仁,《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
課程目標
訓練以
非視覺之感受
思考攝影
養成構成多樣且靈活的影像構成邏輯
能透過複合媒材去
加強影像的敘事
從平面性的視覺擴增至對物件的多樣感知
培養諸多
感官之間的強度變化
關係
導師介紹:
許鈞宜
1992年生於宜蘭,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生。
從事影像與文字創作,聚焦於影像與記憶、知覺之關係。作品多從實驗電影、拾獲影像等脈絡出發,試圖建構影像自身的問題性。
曾策劃展覽「不在此見」(2020, 關渡美術館)、「遭逢的映像」(2020, 靜慮藝術),亦參展於「台灣當代一年展」、「臺北詩歌節」等。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香港青年文學獎」。書寫散見於《現代美術》、《PAR 表演藝術雜誌》、《字花》與網路媒體Mplus等。
學員作品
疼痛封蠟盒,王淨薇,2021
十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跳芭蕾舞,比起優雅、節制的體態,其實我更接近一個好動的小孩,不過芭蕾的一切細節仍深深吸引著我:
明亮的教室
冰冷的把桿
打過蠟的棕黃色木頭地板
帶著珍珠光澤的硬鞋表面
每一次踮起腳尖,我都感受到緞帶打結處在腳踝略為滑動、繃緊,火燒過的緞帶末端偶爾搔癢著絲襪內的皮膚,那是一種十多年過去仍會在穿上新鞋時憶起的感覺。
那段歲月腳總是長得特別快,一雙一雙的硬鞋跟著愈換愈大、愈換愈好,記憶中媽媽總是細心地替我縫上緞帶,簡易的針插上不知道哪些微鏽的針曾經被使用,可惜它們現在都沈默得像是鈕釦,直指初心,但無從歸屬。
透過封蠟木盒內擺設針線用具和十年前的舞者大頭照,我試圖重現芭蕾帶給我的回憶感受,時常疼痛,偶爾甜美。
女身,陳甜恬,2021
身體是海
花浮於面
鐵沉於底
身為女生,被期待美麗的眼光盯著,面對每一次經血,手洗的鐵味,看著自己的身體變化,有很多感受,經常是美好跟痛苦交織;我想像身體是發著幽光的,像一顆顆紅珠子沉在身體最深的地方,等待被挖掘的寶藏,比表面更堅強豐富的狀態,身體終有衰老的階段,照片中的花經歷盛放到凋零,一邊體驗百感一邊悲觀想像,這是我對身體的印象。
柴米油鹽詩酒花,史學容,2021
《柴米油鹽詩酒花》,史學容,2021
這本日記屬於我的婆婆,這是外省人對奶奶的稱呼。她是我記憶裡最早有過的人,也是最早消失的人。在這本日記裡有她剪貼下的食譜,和裁衣的尺寸,或一些對子女的隨記。我想用以下的方式,來和她進行日常的對話。
一直對五感很著迷。覺得文字和影像可以有顏色,也可以有味道。覺得嗅覺和味覺可以用公克計算的話,那麼記憶也可以。覺得光可以被比例切割。
這算是一個行為實驗的作品,我將能搜集到的香料散開在桌上,連同字典和磅秤。隨意地翻開字典,選擇第一眼看到的字,然後去選擇直覺性對應的氣味,並且去計算那個重量。
我不知道那個重量從何而來,也許是我對氣味的依賴,或者我對詞彙的感受度。最後再去選擇這兩者感官讓我聯想到的記憶或畫面。
藉由日常所見的調味料、磅秤,喚醒了一些私人記憶和情感,如同理性與感性的反覆交錯。
記憶.回憶,王亭昱,2021
/不變的過往/
照片紀錄了我們那些真實存在的時刻
如同一座無法任意變形的建物
而記憶中的畫面會因為時間與不斷新增的新記憶 變得模糊
/變動的感受/
回憶是動態的過程
思緒會延伸、綻放 同時也會相互堆疊或消逝
新的經歷造就新的認知 讓我們對同一段記憶的回憶有所變化
如同植物花朵 那些綻放與萎靡每個階段的美好變化
-
記憶與回憶相互交錯與共
時光寶盒,李應廷,2021
抽屜/鏡子/老照片/蝴蝶/辦桌果汁杯
利用抽屜的整理櫃
呈現家的時光記憶
公告
學員精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