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舊制課程,歡迎以 一對一指導 方式報名
紙上劇場:攝影的虛擬情境
授課導師|韓筠青 x 許亞歷
課程宗旨
#攝影的象徵與隱喻
#擺脫平鋪直敘的沈悶影像
一張聚焦於敘事的照片,即「紙上劇場」。
好的小說,是作者在人物場景、情節結構中注入主題意念,為讀者帶來共感與啟迪。當一張照片具備鮮明的敘事特質,便同步呈現了主題、場景、角色、結構與衝突,並創造「畫面之外」的訊息,提供深遠的想像。
這就是「紙上劇場」──忠於故事原型,以凝鍊的一幕,將觀者帶入精心鋪陳的「虛構情境」。
這堂課結合攝影、閱讀、書寫,三個面向。從導師精選的一篇 #近代經典小說 出發,通過三面向間的各種路徑進行 #圖像研究,將小說的核心轉化為一張意義豐饒的影像,並讓觀者看出創作者的 #想像與視野。
課程以【指定主題拍攝】、【文本討論】、【影像創意書寫】、【道具挑選實驗】,以及【影像層次拼貼】為方法,導師將協助學員在實驗/評圖的歷程中,將故事雛型具象化。
#藝術家雙導師制
#影像的主導意念
攝影家韓筠青(#Anna老師)長期研究影像敘事法則,在作品評圖時,透過問答給予學員敘事、複合媒材、觀念、系列性等面向之建議。
作家許亞歷(#亞歷老師)為圖文創作者與教育者,擅長引導學員探索創作源頭,以及針對影像提出明確的跨領域建議。
此課程由兩位老師共同設計,並共同開發出「紙上劇場」的全新創作觀點。
#擺脫平鋪直敘的沈悶影像
一張聚焦於敘事的照片,即「紙上劇場」。
好的小說,是作者在人物場景、情節結構中注入主題意念,為讀者帶來共感與啟迪。當一張照片具備鮮明的敘事特質,便同步呈現了主題、場景、角色、結構與衝突,並創造「畫面之外」的訊息,提供深遠的想像。
這就是「紙上劇場」──忠於故事原型,以凝鍊的一幕,將觀者帶入精心鋪陳的「虛構情境」。
這堂課結合攝影、閱讀、書寫,三個面向。從導師精選的一篇 #近代經典小說 出發,通過三面向間的各種路徑進行 #圖像研究,將小說的核心轉化為一張意義豐饒的影像,並讓觀者看出創作者的 #想像與視野。
課程以【指定主題拍攝】、【文本討論】、【影像創意書寫】、【道具挑選實驗】,以及【影像層次拼貼】為方法,導師將協助學員在實驗/評圖的歷程中,將故事雛型具象化。
#藝術家雙導師制
#影像的主導意念
攝影家韓筠青(#Anna老師)長期研究影像敘事法則,在作品評圖時,透過問答給予學員敘事、複合媒材、觀念、系列性等面向之建議。
作家許亞歷(#亞歷老師)為圖文創作者與教育者,擅長引導學員探索創作源頭,以及針對影像提出明確的跨領域建議。
此課程由兩位老師共同設計,並共同開發出「紙上劇場」的全新創作觀點。
本期文本(點擊展開)
<招生中>〈陰間是座龐大的圖書館〉,金李璟(韓國文學),2019
課程將帶給你的改變
- 突破以往思考的慣性
- 擺脫平鋪直敘的沈悶影像
- 思考影像的架構
- 從核心理念出發、設計照片
什麼人適合這堂課呢?
- 喜歡閱讀、拍照、寫字,任一項的你
- 想將閱讀經驗與攝影結合的你
- 想加強影像敘事的你
- 正為了尋找拍攝主題而苦惱的你
- 拍了很久,想突破瓶頸的你
4 堂課分別在教什麼呢?
Session 3. 靜物攝影
選課、報名須知
- 此課為 3-5 人小班制(滿 3 人開班)。
- 學費含課堂使用材料。
- 課程中禁止錄音、錄影以尊重講者著作權(可於課程互動時拍照,或拍攝作品)。
- 上課地點:ONFOTO 中山|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一段 150 號 2 F。
- 報名完成後,請至電子信箱收信,於 24 小時內完成匯款,付清後方完成報名並保留名額(不接受現金繳費)。
- 信用卡付費:送出報名表後會寄出刷卡連結。
- 轉帳(可分期)成功後,請 email 至 [email protected],通知「匯款帳戶後 5 碼」及「匯款金額」確認入帳。
- 若因故無法出席課程,開課時間 11 天前,需扣除 5% 信用卡交易費;開課 10 日內,需酌收 20% 備課手續費;開課日 48 小時內不接受退費。
- ONFOTO 保留所有課程及活動的解釋及異動權。
- 報名者於遞交報名表時,即等同於了解並同意以上所有繳費辦法與注意事項。
還想更了解課程之間的差異嗎?
Line 客服小幫手,即時解決您報名/課程的疑慮
Line 客服小幫手,即時解決您報名/課程的疑慮
學員作品|第三期文本:菲立普・克婁代《贈與之樂》
▐ 賴怡 Yudi Lai 系列作品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
小說文本 ⇄ 影像:賴怡從《非人》故事中感受到夫妻主角「墮落的慾望」,以不合理的靜物搭配傳遞糟蹋美食的心情。
影像 ⇄ 現代詩:延續「美食」的意象,並將現代詩置於兩個立面的狹窄處,期望觀者面對有限的空間解出詩中的函數題。
現代詩 ⇄ 影像:從詩中提取一輕一重的畫面;心意(冰淇淋)被當成垃圾為「輕」、別人不要的(脫線的鈕扣)被當成寶貝為「重」。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
小說文本 ⇄ 影像:賴怡從《非人》故事中感受到夫妻主角「墮落的慾望」,以不合理的靜物搭配傳遞糟蹋美食的心情。
影像 ⇄ 現代詩:延續「美食」的意象,並將現代詩置於兩個立面的狹窄處,期望觀者面對有限的空間解出詩中的函數題。
現代詩 ⇄ 影像:從詩中提取一輕一重的畫面;心意(冰淇淋)被當成垃圾為「輕」、別人不要的(脫線的鈕扣)被當成寶貝為「重」。
▐ 賴軍諺 系列作品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
小說文本 ⇄ 影像:《非人》故事中,三位黑人被主角買來做為妻子的聖誕禮物,軍諺提取黑人的「無力感」轉為第一張影像作品;影像使用冷暖色調製造張力,並以「創作者吐出養分」為敘事主軸。
影像 ⇄ 現代詩:影像衍生出一只漆黑的抽屜,內裝有現代詩《我》一首,以及拉完砲的煙硝味殘骸,都一一被收在體制(黑抽屜)內,儲存為秘密。
現代詩 ⇄ 影像:詩中的「滿腔熱血」具象化成為圖中創作現場的一隅。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
小說文本 ⇄ 影像:《非人》故事中,三位黑人被主角買來做為妻子的聖誕禮物,軍諺提取黑人的「無力感」轉為第一張影像作品;影像使用冷暖色調製造張力,並以「創作者吐出養分」為敘事主軸。
影像 ⇄ 現代詩:影像衍生出一只漆黑的抽屜,內裝有現代詩《我》一首,以及拉完砲的煙硝味殘骸,都一一被收在體制(黑抽屜)內,儲存為秘密。
現代詩 ⇄ 影像:詩中的「滿腔熱血」具象化成為圖中創作現場的一隅。
▐ 庭穎 系列作品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
小說文本 ⇄ 影像:小說最終,禮物被埋進洞裡,庭穎汲取「洞」的畫面,並使用羽毛表現夢中航行的體感。
影像 ⇄ 現代詩:回歸現實作為對比,庭穎使用與自己有關的數字,編排成一首如密碼般的現代詩,體現將自己藏身於數字中的疏離/安全感。
現代詩 ⇄ 影像:夢與日常的對照為庭穎的靈感來源,靜物作品表現夢的遊蕩(輕)與坐立難安的現實(重),並使用橫式/直式構圖分別體現視覺的舒展與壓迫。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
小說文本 ⇄ 影像:小說最終,禮物被埋進洞裡,庭穎汲取「洞」的畫面,並使用羽毛表現夢中航行的體感。
影像 ⇄ 現代詩:回歸現實作為對比,庭穎使用與自己有關的數字,編排成一首如密碼般的現代詩,體現將自己藏身於數字中的疏離/安全感。
現代詩 ⇄ 影像:夢與日常的對照為庭穎的靈感來源,靜物作品表現夢的遊蕩(輕)與坐立難安的現實(重),並使用橫式/直式構圖分別體現視覺的舒展與壓迫。
▐ 陳婷汝 系列作品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
小說文本 ⇄ 影像:婷汝以文本中「被虐/虐待別人」為影像核心,轉為兩張編導式攝影作品。
影像 ⇄ 現代詩:延續物種的「不自由」作為現代詩的主題。婷汝將詩句剪下,如海浪般載浮載沉的拼貼手法,以及貼在水族箱「內」,讓觀者彷彿聽到生物從內向外的吶喊,並感受到「囚禁的自由」。
現代詩 ⇄ 影像:最終影像回應詩的不自由,讓擬人化的物種展現原始本性,征服人類。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
小說文本 ⇄ 影像:婷汝以文本中「被虐/虐待別人」為影像核心,轉為兩張編導式攝影作品。
影像 ⇄ 現代詩:延續物種的「不自由」作為現代詩的主題。婷汝將詩句剪下,如海浪般載浮載沉的拼貼手法,以及貼在水族箱「內」,讓觀者彷彿聽到生物從內向外的吶喊,並感受到「囚禁的自由」。
現代詩 ⇄ 影像:最終影像回應詩的不自由,讓擬人化的物種展現原始本性,征服人類。
學員作品|第二期文本:村上春樹《起司蛋糕形的我的貧窮》
▐ 駱怡璇 Joni Lo 系列作品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Joni的第一張創作中,將乘載回憶的相片漂浮在水面上,象徵不穩定的告白。文字作品《發聲練習》,使用透明魚線,將情話下垂放置到在水面之下深藏,並用了台語拼音與觀看者互動,使真心話必須繞一個彎、實際發聲後才能抵達。
提取「佮我講話」與「愛人仔」作為靜物攝影的輕/重練習,最後的留白實驗,將其中一張影像的衛生紙挖空、填入寫字紙,再度扣回整組創作的核心:話語的接收練習。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Joni的第一張創作中,將乘載回憶的相片漂浮在水面上,象徵不穩定的告白。文字作品《發聲練習》,使用透明魚線,將情話下垂放置到在水面之下深藏,並用了台語拼音與觀看者互動,使真心話必須繞一個彎、實際發聲後才能抵達。
提取「佮我講話」與「愛人仔」作為靜物攝影的輕/重練習,最後的留白實驗,將其中一張影像的衛生紙挖空、填入寫字紙,再度扣回整組創作的核心:話語的接收練習。
▐ 張維庭 Doris Chang 系列作品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Doris 以文本中的起司蛋糕為主體,兩旁的刀叉作為配角卻面朝外,隱喻開展中的慾望。從作品延伸出的文字創作《 欲——》,刻意將標題的第一個字,以及欲底部的「心」留白,體現無法隨心所欲的「主角的心」。
輕/重靜物練習中,使用臍帶與布尺,象徵同時受外在與自我所禁桎的自主意識。系列影像中,在在呼應首張「三角形狀」的起司蛋糕,是個不確定的形狀、不確定的自我,但隨時可以改變邊長。
留白練習時,Doris選擇象徵脆弱與保護的泡泡紙,遮住畫面中「拉扯」的手部動作,讓我們進入主角心中所不願承認的「我執」。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Doris 以文本中的起司蛋糕為主體,兩旁的刀叉作為配角卻面朝外,隱喻開展中的慾望。從作品延伸出的文字創作《 欲——》,刻意將標題的第一個字,以及欲底部的「心」留白,體現無法隨心所欲的「主角的心」。
輕/重靜物練習中,使用臍帶與布尺,象徵同時受外在與自我所禁桎的自主意識。系列影像中,在在呼應首張「三角形狀」的起司蛋糕,是個不確定的形狀、不確定的自我,但隨時可以改變邊長。
留白練習時,Doris選擇象徵脆弱與保護的泡泡紙,遮住畫面中「拉扯」的手部動作,讓我們進入主角心中所不願承認的「我執」。
▐ 張文先系列作品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文先以文本中「貓的視角」來窺看主人的生活,影像中的傢俱與生活痕跡的佈局,也來自對小說的理解。文字練習中,使用黑色與灰色字體,搭配原子筆筆跡,象徵陰魂不散的喃喃自語。
靜物練習中,文先脫離詩的文本,挑出「不著痕跡的遠遠關心」與「是我不要的,送給你」,結合過去生活經驗,分別拍出輕/重的靜物攝影作品。
文先選擇「給予姿態的雙手」作為留白實驗的影像,使用兩種不同透明度的紙材,覆蓋住雙手,呈現「無法預期的給予」。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文先以文本中「貓的視角」來窺看主人的生活,影像中的傢俱與生活痕跡的佈局,也來自對小說的理解。文字練習中,使用黑色與灰色字體,搭配原子筆筆跡,象徵陰魂不散的喃喃自語。
靜物練習中,文先脫離詩的文本,挑出「不著痕跡的遠遠關心」與「是我不要的,送給你」,結合過去生活經驗,分別拍出輕/重的靜物攝影作品。
文先選擇「給予姿態的雙手」作為留白實驗的影像,使用兩種不同透明度的紙材,覆蓋住雙手,呈現「無法預期的給予」。
▐ 李語晨系列作品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語晨以小說中出現的「盆栽」為角色,在影像中重現新婚的生命感。文字部分以樹枝來書寫〈謝謝泥〉這首詩,並從中截取「謝謝泥」與「明天見」作為兩張靜物創作的靈感。整體呈現富含新生命的未來感、綠意,與保護。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語晨以小說中出現的「盆栽」為角色,在影像中重現新婚的生命感。文字部分以樹枝來書寫〈謝謝泥〉這首詩,並從中截取「謝謝泥」與「明天見」作為兩張靜物創作的靈感。整體呈現富含新生命的未來感、綠意,與保護。
▐ 黃楚涵系列作品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楚涵讀取到小說中的亂/靜對比,實際在照片表面製造刮痕,形成視覺上的張力。文字的無意識對話,來自創作者自身的經驗,取其中的兩句「你還好嗎?」、「我不需要你了」轉譯為靜物作品。留白創作裡,將相機、抽屜裡的照片,與資料夾上的文字抹去,讓這張影像視覺上與整系列更有一致性。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楚涵讀取到小說中的亂/靜對比,實際在照片表面製造刮痕,形成視覺上的張力。文字的無意識對話,來自創作者自身的經驗,取其中的兩句「你還好嗎?」、「我不需要你了」轉譯為靜物作品。留白創作裡,將相機、抽屜裡的照片,與資料夾上的文字抹去,讓這張影像視覺上與整系列更有一致性。
▐ 史學容系列作品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學容提取「年輕的貧窮」為影像創作靈感,在樓梯間的系列創作中,透過被攝者的肢體語言,傳遞了主角處於擺盪當中的生活。 文字創作〈明日黃花,本來也是亮的〉,訴說著兩人感情之間的拉扯與不確定性。從詩作衍伸而成的兩系列靜物作品,取自「成雙成對的東西」、「都缺了一角」,被攝物環扣著文字,緊密著訴說著無解的關係。
▐ #Anna老師 作品小結:學容提取「年輕的貧窮」為影像創作靈感,在樓梯間的系列創作中,透過被攝者的肢體語言,傳遞了主角處於擺盪當中的生活。 文字創作〈明日黃花,本來也是亮的〉,訴說著兩人感情之間的拉扯與不確定性。從詩作衍伸而成的兩系列靜物作品,取自「成雙成對的東西」、「都缺了一角」,被攝物環扣著文字,緊密著訴說著無解的關係。
學員作品|第一期文本:魯迅《藥》
Click here to edit.
▐ 蕭琇育系列作品
▐ #亞歷老師 作品小結:琇育緊扣小說末段祭祀的意象,進而書寫內心的悼念儀式。除了以棉花、鐵線圈、燃燒的焰火,傳達重量感,亦透過相片紙材呼應靜物的輕重。在留白創作中,重新拼貼的詩文、遮蔽的烈焰,更直指創作核心。
▐ #亞歷老師 作品小結:琇育緊扣小說末段祭祀的意象,進而書寫內心的悼念儀式。除了以棉花、鐵線圈、燃燒的焰火,傳達重量感,亦透過相片紙材呼應靜物的輕重。在留白創作中,重新拼貼的詩文、遮蔽的烈焰,更直指創作核心。
▐ Eddy Lai 系列作品
▐ #亞歷老師 作品小結:Eddy以緊握血饅頭與紙鈔的手,對小說提問。揉皺的詩紙延續緊握力度,將貪婪與愛雙軌並置,靜物拍攝亦以一張影像表現輕重的拉鋸。獨存手勢的留白作品一如獨存〈愛〉的詩文,強化焦點的同時,也開放更多想像。
▐ #亞歷老師 作品小結:Eddy以緊握血饅頭與紙鈔的手,對小說提問。揉皺的詩紙延續緊握力度,將貪婪與愛雙軌並置,靜物拍攝亦以一張影像表現輕重的拉鋸。獨存手勢的留白作品一如獨存〈愛〉的詩文,強化焦點的同時,也開放更多想像。
▐ 林威志系列作品
▐ #亞歷老師 作品小結:威志以藥包紙摺出紙船,拍攝擱淺、航向幻夢的無力感。寫在藥包紙兩面的詩作,呈現夢與現實的關係式。在靜物拍攝中,亦表達夢與現實之於個人的輕重,而最後的留白實驗,突顯了夢的召喚與現實的距離。
▐ #亞歷老師 作品小結:威志以藥包紙摺出紙船,拍攝擱淺、航向幻夢的無力感。寫在藥包紙兩面的詩作,呈現夢與現實的關係式。在靜物拍攝中,亦表達夢與現實之於個人的輕重,而最後的留白實驗,突顯了夢的召喚與現實的距離。
▐ 鍾詠圳系列作品
▐ #亞歷老師 作品小結:鍾貳的攝影始於自我矛盾的「追兇」,並將呢喃自問的連綿詩句發展為可互動的撕貼遊戲,讓觀者也參與其中,改變著作品的樣貌。以菸和灰燼展現輕重後,更實驗多種留白形式,呈現其間的荒謬意趣與多元詮釋。
▐ #亞歷老師 作品小結:鍾貳的攝影始於自我矛盾的「追兇」,並將呢喃自問的連綿詩句發展為可互動的撕貼遊戲,讓觀者也參與其中,改變著作品的樣貌。以菸和灰燼展現輕重後,更實驗多種留白形式,呈現其間的荒謬意趣與多元詮釋。
▐ 林昱姍系列作品
▐ #亞歷老師 作品小結:昱姍以饅頭為主體,緊扣小說中父母的企盼,又以饅頭「焦痕」隱喻外在期待,寫下詩文,延伸「純白」童年為輕,對比社會薰染之重。在留白創作裡,大膽覆蓋影像,獨留綠葉,象徵返回純真的生機和希望。
▐ #亞歷老師 作品小結:昱姍以饅頭為主體,緊扣小說中父母的企盼,又以饅頭「焦痕」隱喻外在期待,寫下詩文,延伸「純白」童年為輕,對比社會薰染之重。在留白創作裡,大膽覆蓋影像,獨留綠葉,象徵返回純真的生機和希望。